“枇杷”与“琵琶”在我国古代是可以通用的。新安江两岸的漳潭、绵潭、瀹潭是我们歙县枇杷的主要产区。品种优良,久负盛名,民间有“天上王母蟠桃,世上三潭枇杷”的赞语。
多年没有吃到正宗的家乡枇杷了,回忆中停留在舌尖上的那个味觉,仿佛从心窝窝里升腾起的绵甜、清香、软润。这次回乡时间安排,很大程度上就是冲它而去的。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从没有哪里的水果可以与之媲美,荔枝太甜,家乡的枇杷甜中恰到好处地带一丝丝酸,那滋味儿很特殊。也许是一种偏爱吧,无论是哪里的枇杷,卖相再好看,我知道它都比不上家乡的枇杷好吃。所以,朋友安排的“枇杷山采枇杷”,就成了我们家乡行的一项重大的庆典。记得小时候,家里的中药铺每年都要收购堆成山的枇杷,熬成枇杷膏。大人们恩赐我特权,可以从枇杷山上挑选最甜的白花枇杷吃,直到吃得再也不能动弹...那情那景那味道,至今想来是那么美,美得醉人!
近几年来,以“体验农家生活,淋浴自然风光,领略徽俗千古风情”的新安江山水画廊景观游更是热火朝天,歙县每年一届的三潭枇杷旅游节更是将新安江旅游与三潭枇杷的推广融合在一起,实现“游新安山水,品三潭枇杷”的旅游发展目标。
“三潭“的自然环境优越,群山环抱,树木蓊翳,滨江临水,云蒸霞蔚,自成一个冬暖夏凉的小气候,很适宜枇杷树的生长。三潭枇杷的特点是:皮薄、肉厚、汁甜、水多。因而清香爽口,营养丰富,并以早熟优质而闻名遐迩。“五月江南苍苍,正是蚕老枇杷黄”。端午节前后,人们尝到的第一种鲜果就是枇杷。而距离三潭一步之遥的家乡,也盛产枇杷,而且家乡人说,三潭枇杷改良了,深度枇杷才是最好吃的。
清晨,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照得我们心里金灿灿地。饭罢即步出宾馆。朋友告知已经在山上等待。吴老熟门熟路,率领我们顺着山路逶迤而上。熟透了的黄金红挂满了山梁,许多裂开了嘴,等不及主人采摘,落满一地。看着真可惜。我们一边摘,一边吃,走走停停,说说笑笑,不知不觉来到半山腰。
抬头仰望,吴老朋友还在山尖上给杨梅树喷洒药水,万绿丛中人影闪烁,我和姐就地休息。吴老背着相机,箭步向山顶进发,他要给朋友照相,八十老人对朋友那颗热切的心滚烫滚烫;他要在山顶俯拍家乡新貌,透过镜头,挥洒子民对这片土地的无限深情......
我给幸福老两口枇杷树旁合个影 这张是吴老为我照的,老人家寄了几十张,我后期制作了一下,存下了。 |
枇杷成熟不及时采摘,裂开口,遍地散落,很是可惜,满山满岭都是啊!
肚子吃饱了,人也累了,拉着树舒展一下身躯,让脚歇歇力。没有换旅游鞋,吴老说山不高,上当了。
镇子的港口大路边,买枇杷的家乡人,最好的五元一斤。
马路两边的电线杆子边,晚熟的枇杷缀满枝头。
细细地瞅瞅,我身后那片绿中,全是星星点点的金黄啊!
评论